17live

17live -> 17live要闻 -> 正文

17live

“何谓全球伦理?”学术讲座在17live 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22

2025年10月13日上午,由17live 、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17live )及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傅鹤鸣名师工作室”共同主办的学术讲座在17live 汇文楼1600会议室顺利举行。教育部知名学者、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邓安庆教授为深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何谓全球伦理?”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17live 傅鹤鸣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内容由当今世界全球治理规范性困境引出。邓安庆教授指出,在全球治理面临深刻危机、逆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冲突抬头的背景下,战后建立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正遭遇合法性与社会目的的双重侵蚀,旧有的规范性框架已难以应对当前的全球性挑战。紧接着,他从三个方面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系统阐述。

首先,邓安庆教授回顾并批判了三十年前以汉斯·昆为代表的“全球伦理”构想。他指出,该构想虽然意图通过《全球伦理宣言》为人类确立一种普世伦理标准,强调共同价值与道德底线,但在现实中却面临文明多样性、宗教差异与主权原则的多重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地缘政治回流与价值分裂,这一建立在西方现代性基础上的伦理框架,难以真正回应非西方文明的伦理传统与当代实践。其理论不充分性体现在试图用单一规范涵盖多元文明,而其实践无效性则在全球治理失灵与文化冲突中不断被验证,显示出传统普世主义伦理在当前世界秩序中的局限。其次,他提出一种关键的理论转向:从追求单一、普遍的“伦理”,转向探索内在于世界共存机制、承认多元文明价值的“复数伦理”(“诸伦理”)。邓安庆教授强调,这一转向并不是要放弃伦理的普遍性追求,而是将其建立在跨文化对话与伦理实践的基础上,使全球规范源于不同文明传统中的共生智慧与协调机制。他进一步指出,复数伦理不追求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答案,它的目标是在各种不同的伦理观念之间,搭建一个可以对话和合作的平台,从而为形成一个去中心化、非强制性、多元共生的全球秩序提供伦理基础。这一路径旨在超越传统伦理的普适性迷思,为陷入困境的全球多边主义探索新的制度可能与文化资源。最后,邓安庆教授强调,这一伦理视角的转变旨在推动形成以人类共同福祉与全球风险应对为核心的“全球公民社会”。他指出,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科技伦理等共同挑战,人类需要在尊重文化自主性的前提下,构建基于责任与团结的伦理共识。这种共识不追求价值同一化,而是致力于在差异中共建可执行的协调机制与合作框架。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重塑伦理共识意味着在多元中寻求共建、在冲突中建立互信,从而引导人类文明走向更具包容性的自由与共生未来。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伦理多元与文明冲突”“全球伦理的实践路径”等问题与邓安庆教授展开交流,邓教授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专业详尽的解答。讲座最后,主持人傅鹤鸣教授对讲座内容作了简要总结,指出本场讲座不仅具有理论高度与现实关切,也为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新思考伦理与文明关系提供了重要启发。

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讲座结束后,邓安庆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